|
对标,永远在路上 |
晋城市人大常委会赴杭州、湖州学习考察侧记 |
2019年04月01日 15:05:00 来源:晋城在线 |
正值全省上下开展“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之际,3月19日至22日,晋城市人大常委会按照晋城市委“远学江浙、近学四邻”“对标一流”的要求,经过认真研究决定,由市人大常委会全体班子成员、各委室负责人和县(市、区)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人,组成换届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考察团赴浙江省杭州市、湖州市学习考察。从决定到启程,仅仅用了一天的准备时间,用市人大常委会范丽霞主任的话说“让我们来一次说走就走的‘对标’”。
感受“五四宪法”精髓
考察团把杭州“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作为学习考察的第一站,近距离感悟宪法精髓。
1953年12月28日至1954年3月14日,毛泽东主席率领宪法起草小组成员,在西子湖畔度过了77个日夜,起草了宪法草案初稿,史称“西湖稿”,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正式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步入“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大家心中的庄严感和神圣感油然而生。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考察团一行先后参观了序厅、复原陈列厅和主题陈列厅,通过档案文献和影像资料,详细了解了“五四宪法”从起草、讨论、通过到实施的全过程。在参观学习中,每一个人都深刻感受到,为了实现新中国长治久安,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夜以继日、夙夜在公、忘我工作的精神。大家一致认识到,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那种勤奋敬业、大公无私的精神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下去的。范丽霞主任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国为民的格局和情怀,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和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努力为普及宪法知识、增强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宪法实施作出我们人大工作者应有的贡献。”此次宪法之旅,让大家更深刻的意识到,要自觉尊法守法用法,让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讲好宪法故事,让宪法精神落地生根,真正把宪法贯彻落实到人大工作的全过程。
对标之中找差距
本次考察,学习杭州市人大先进工作经验是对标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立法工作上,杭州市人大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积极开展地方立法工作,共制定、修改地方性法规94件,其中城乡建设与管理类63件,环境保护类13件,历史文化保护类11件,其他7件,立法工作卓有成效,为杭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其探索建立的重要法规起草“双组长”制度和立法与监督并重的工作模式受到了考察团一行的一致肯定和称赞。
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是杭州市委、人大和政府工作的一个特色。2017年9月,杭州市委出台《关于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的意见(试行)》;10月,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的决定》;11月,杭州市政府出台《关于统筹实施民生实事项目的试行细则》;2018年,杭州市、县、乡三级人代会上,均以大会差额票决的形式,产生了本级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彰显了为民宗旨、法治精神和制度优势,体现了人大机关的新担当和新作为。
在预算监督工作中,杭州市人大积极探索推进预算联网监督工作,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在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工作中的技术支撑作用,作为进一步掌握财政数据、提升监督实效的刚性手段,取得了明显成效。
“最多跑一次”改革是浙江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一个显著特点。杭州市人大聚焦改革大局,立足自身职能,发挥自身优势,采取有力措施,连续两年开展调研督察工作,以问题和效果为导向,查找问题提出对策,为杭州深化改革提供了强大支持,全力推动“最多跑一次”落地见效。
针对杭州人大工作中的亮点和特色,考察团一行与杭州人大同仁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流和座谈。大家表示,回去以后,要认真学习借鉴杭州人大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对照自身工作中存在问题和不足,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扎实有效的工作,全面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努力推进晋城民主法治建设,为新时代美丽晋城高质量转型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创新发展天地阔
让科技插上翅膀,让创新成就梦想,是当代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带着这个话题,考察团一行考察了杭州市梦想小镇和湖州市德清地理信息小镇。
梦想小镇位于全国四大科技城之一的杭州未来科技城,是浙江省和杭州市为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机遇,针对泛大学生群体专门搭建的互联网创业平台。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的互联网创业高地,成为有创业梦想的年轻人起步的平台。围绕这一目标,梦想小镇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大力培育互联网创业和天使投资两大产业门类,积极引进各类创业孵化平台和中介服务机构,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活动,着力构建充满激情的创业生态系统。当前,互联网村、天使村、创业集市、创业大街四个区块已全部建成投用,一大批创业服务机构相继落户,一个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开放式的综合性创新型创业社区初具规模。
德清地理信息小镇,是以“地理信息,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集展示、科普、教育、宣传、研究于一体的大众化地理信息科技馆,围绕“科技旅游”和“服务世界地理大会”两大定位,向观众普及地理信息和科技前沿的系统知识,展示丰富多彩的地理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彰显中国责任,倡导可持续发展。
两个小镇,各有特色,充分展示了高科技和大数据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大家在参观过程中,边听边看边问边拍边记,啧啧称赞。“特色小镇的建设理念很超前,以特色产业为基础,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地理禀赋,形成了产、城、人、文四位一体小而美的小镇。”大家普遍认为:信息化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支撑;晋城作为一个年轻的新兴城市,区位优势明显,具有发展特色小镇的条件,要学习借鉴“两个小镇”经验和做法,加大信息产业投入,加快科技人才引进,以科技创新和大数据应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真正把晋城打造成为“先行区”“领跑者”“桥头堡”。
美丽乡村不虚传
如何在加快发展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好生态资源优势,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如何在乡村振兴之路上,描绘出“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这一充满诗情画意的和谐美景;如何让美丽乡村建设在晋城“落地生根”,推动乡村振兴……带着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考察团一行来到“两山理论”的发源地——湖州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
细风微雨中的余村,青山环绕、溪水潺潺,入目皆是美景。谁会想到,就在十多年前,这里曾飞沙走石、灰尘蒙蒙、泥浆遍布。当时,虽然开山采矿加速了村经济发展,但生态破坏始终是村民心中的阴霾。2003年,安吉县提出创建全国首个生态县的目标,余村开始陆续关停矿山。同时,经济指标急剧下滑,一些村民对未来充满迷茫。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考察余村时,对余村痛下决心探寻绿色发展新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之后,余村人将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行动力,实现了绿水青山同金山银山共同成长的梦想,从此,余村成为闻名中外的生态文明示范村。
“‘两山理论’在湖州可谓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不仅是干部群众高举的口号旗帜,也内化为他们的行为自觉。我们也应当结合自身优势,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并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把晋城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这是考察团成员们共同的心声。
告别余村,考察团一行冒雨参观了安吉县大竹园村、蔓塘里自然村。大竹园村以积极打造休闲观光农业升级版为目标,充分挖掘农耕文化资源,全力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浙北田园新民居。蔓塘里自然村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安吉县首批省A级景区村庄等称号。考察中,考察团一行详细询问了村级集体经济、生态旅游业、绿色产业和乡村民宿经济、综合整治等情况。
在湖州市德清县,考察团一行兴致勃勃参观了五四村、莫干山庾村、二都小镇建设发展情况。五四村结合当地实际,走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始终坚持“治水美村”,实行环卫“一把扫帚扫到底”管理体制,建成了美丽乡村;庾村充分挖掘“民国文化”“农耕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保护传承村落人文色彩与乡土古韵并存的传统风貌和历史记忆,成为 “留得住乡愁”的海派风情文化名村;二都小镇是美丽城镇建设项目,以二都老街为中心,融合江南水乡、防风古国与现代简约风格三元一体的设计理念,形成一带、三线、五片区、多节点的防风湿地小镇。
从安吉余村到德清二都小镇,所参观的六个美丽乡村有三个共性特征:一是所有街道住宅统一规划;二是所有线路、管网全在地下;三是所有垃圾全部进行分类管理。考察团对安吉县、德清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自然生态保护、注重文化发掘保护、传承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晋城实现乡村振兴,要学习借鉴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充分利用太行山水独特优势,全方位制定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花大功夫,下大气力,对标对表,迎头赶上。
归程之际,大家边思考边议论边总结,对照一流、认识到差距之后,深刻认识到肩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次考察学习,大家的感慨很多,但一定要用心思考和总结一下与人大工作相关的事情。想想我们自己的工作,摆摆落后的表现,对照杭州、湖州的经验,找找我们的差距,进而选择我们具备条件的事情,拿出措施切切实实地改进和突破,若此,我们这次学习就具有了实际意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治琛说出了大家共同的感受,当下激动已不能解决问题了,再好的东西也需要我们有同等的认知,一路看过来,想想我们都做一样的工作,就整体而言,人家做的怎么就比我们好呢?客观上看,这两个地方是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需要强有力监督,是新时代引导了人大的作为,所谓有需求就有市场,这两个地方发现了这个趋势,并快速的跟进,由此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是的,对标一流,是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标一流、寻找差距”,最终落实到“改革创新、奋发有为”才是学习考察的最终目的。要对标一流、赶上一流,就要敢于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干事创业,非此莫属!这是考察团所有人的心声!
对标,永远在路上!(撰稿:刘文华)
【大 中 小】【打印此页】【收藏此页】 |
|